对于三国演义中涉及到军队作战的情节,本辞典逐一进行了收录,并对每一场战争都做了细致划分。
收录说明:
- 涉及军队的作战。比如两军对阵,只出现了武将单挑,则不收录;但如果武将单挑后出现一方掩杀,则进行收录。
- 相同战役中如果出现不同的阶段,即战争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有明显中断,也归为不同的战争加以收录,在名称后面用数字加以区别。如颍川之战(一)、颍川之战(二)。
- 战争将领分为主将、主谋、参战三个类型。主将是领军的将领;主谋是担任参谋或者起到主要谋划的人;其余有明确表述的将领为参战(一个将领参战与否不进行推理,只看字面表述。)。
筛选说明:
- 军队类型:文字中有明确提到的兵种。分为步兵、骑兵、水兵和特殊。
- 战争环境(不指兵力优劣,只强调双方态势):
- 正面:交战时为正常态势的作战。
- 优势:在优势环境下进行的作战,比如追击、包围。
- 劣势:在劣势环境下进行的作战,比如败退、突破。
- 进攻:进攻的态势,比如攻城战。
- 防守:防守的态势,比如守城战。
- 部队状态:
- 正常:军队战力和心理处于正常状态。
- 战力受损:军队战力不完整。
- 怯战:心理惧怕的情况。
- 战争计谋:在战争过程中使用的计谋。
- 引诱:诱使敌人主动攻击自己,使敌人的位置发生变化,通常要配合埋伏等计策。
- 火攻:在战争中使用了火攻策略。
- 水攻:在战争中使用了水攻策略。
- 埋伏:事先设置伏兵,以实现包围、分割、迷惑敌人的目的。
- 迷惑:扰乱敌人使之做出错误的判断,以实现自己的目的。(不含引诱)
- 偷袭:趁敌人不备所发动的战斗。
- 战争方针:
- 争胜:以击败对手为目的的作战,大部分战争都归为此类。
- 抵御:以抵挡、阻挡、拦截为目的的作战,常发生在守城的作战中。
- 突破:以自保为目的,常发生在突围、逃跑等场合。
- 其他:以引诱、疑兵、骚扰等计谋为目的,或者没有方针的作战。
- 胜负:
- 只对战争本身进行胜负判断,不带有情节延续性。比如一方引诱成功,只算作战方针成功,但战争结果为失败。
资料详情:
- 在每条战争记录右上角,点击“章节”可以查看该战争的详细资料:
- 在资料详情中,还可以继续点击其中显示的任何资料,以展开其他详情。
- 根据战争的发生年代,对涉及人物都做了年龄的标注。
人物年龄说明:
- 人名后有注明确切生卒年份的,都是以历史记载为依据。
- 人名后标注一个年龄区间的,是根据历史推测,或者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,大致推算或者猜测出的年龄,仅供读者参考,没有历史价值。
- 由于三国演义的年份和年龄有虚构,因而会出现历史中人物已经去世,但在演义中仍有事件的情况。
年份说明:
- 本辞典以公元184年作为三国的起始年份,以公元280年作为三国的结束年份,制作了年份图形轴,表示该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哪个阶段,便于读者参照。绿色代表年代区间,如图中为185年-189年4年的区间范围,红旗代表结尾年份。(单一年份没有区间显示)

- 所有标注年代的地方,都以历史为依据。
- 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把不同年代的事件编排在一起的情况,以各独立事件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年代加以标注。
-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事件,按照该虚构事件所处的真实历史背景,加以标注年份。如赤壁之战中众多的虚构事件,都按照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年代,统一标注为公元208年。
- 对于历史事件或者虚构事件不能准确判断年份的,尽量推算出一个年份,并做如“约发生在公元200年”的标注。